
-
- 产品中心
-
-
-
-
关于质谱用水
-
来源:公司官网 发布日期:2025-08-26 11:04:51 浏览次数:24
-
在质谱分析技术中,水作为样品稀释、流动相配制、仪器清洗的核心试剂,质谱用水的纯度直接关联待测物检出限、数据重复性及色谱柱寿命,其质量控制已成为质谱实验流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。
一、质谱用水的核心纯度标准
质谱分析对水中杂质极为敏感,即使微量污染物也可能干扰离子信号或污染离子源。根据国际标准与行业实践,合格的质谱用水需满足以下关键指标:
1.电阻率:需达到 18.2MΩ·cm(25 ℃),这是超纯水的核心标志,表明水中离子含量极低,可避免离子抑制效应;
2.微生物与颗粒物:需通过0.22μm滤膜过滤,微生物代谢产物及微小颗粒可能堵塞色谱柱或污染质谱接口,导致仪器故障;
3.痕量金属离子:含量需控制在 ppt(10⁻¹²)级别,金属离子可能与待测物结合或催化样品降解,影响定量结果。二、主流制备技术与选择原则
当前质谱用水主要通过“预处理+深度纯化”组合工艺制备,常见技术路径包括:
1.反渗透(RO)+离子交换+紫外:适用于常规质谱实验,反渗透可去除 99 %以上离子与有机物,离子交换树脂进一步降低离子浓度,紫外灯氧化分解残留有机物,成本适中且稳定性高;
2.反渗透+电去离子(EDI)+超滤:适合高负荷实验室,EDI 技术无需再生树脂,可连续产出高纯度水,搭配超滤膜去除微生物,适合在线制水系统;
3.蒸馏+离子交换:传统制备方式,蒸馏可去除非挥发性杂质,但能耗较高,仅在特殊需求场景(如痕量挥发性有机物检测)中使用。4.选择时需结合实验需求:例如代谢组学、环境痕量分析等对有机杂质敏感的实验,需优先选择 TOC低的超纯水系统;而临床质谱检测则需兼顾微生物控制,避免交叉污染。
三、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
实验中若出现基线漂移、杂峰增多等问题,需排查水质因素:
1.基线升高:可能是 TOC 超标,需更换活性炭滤芯或紫外灯;
2.离子抑制:可能是水中含有高浓度盐类,需检查反渗透膜是否破损;
3.微生物污染:若管路出现黏液,需用 0.1 % 硝酸溶液冲洗系统,同时更换储存容器;
4.灵敏度下降:需检测电阻率是否达标,若低于18.2MΩ·cm,需再生或更换离子交换树脂。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