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-
- 产品中心
-
-
-
-
有机物分析用水,你用对了吗
-
来源:公司官网 发布日期:2025-09-04 15:17:58 浏览次数:59
-
水在有机物分析中并非配角,微量有机杂质、离子或微生物即可干扰信号、污染仪器,导致结果偏差。明确指标、制备及质控要点,是提升实验可靠性的前提。
一、有机物分析用水的核心指标要求
有机物分析用水需满足 “低杂质、高纯度” 的核心需求,关键指标主要包括以下三类:
1.有机污染物含量:这是最核心的指标,通常以总有机碳(TOC)衡量,此外,需避免特定有机杂质(如苯、甲醇等),部分实验要求目标污染物残留低于检测限。
2.离子杂质含量:水中的阴阳离子(如Na⁺、Cl⁻、SO₄²⁻等)可能与分析样品发生反应,或在色谱柱中积累。因此,电阻率≥18.2 MΩ・cm,部分实验还需通过离子色谱验证关键离子残留量。
3.微生物与颗粒杂质:微生物代谢会产生有机分泌物,颗粒杂质可能堵塞色谱柱或质谱进样口。标准要求微生物含量≤10 CFU/mL,同时需通过 0.22 μm滤膜过滤去除颗粒,避免影响仪器使用寿命。
二、常见制备技术及适用场景
目前主流的有机物分析用水制备技术,多以 “自来水预处理 + 深度纯化”为核心流程,不同技术的适用场景存在差异:
1.反渗透(RO)+紫外氧化+离子交换:这是最常用的组合工艺。反渗透可去除 95% 以上的有机杂质和离子,紫外氧化(波长 185 nm)能将残留有机物分解为 CO₂和水,最后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剩余离子。该工艺适用于高效液相色谱(HPLC)、气相色谱(GC)等常规有机物分析,出水 TOC 可稳定在 10-50 μg/L。
2.超纯水系统(UPW):在上述工艺基础上增加“抛光树脂”和“终端滤膜”,进一步降低 TOC 至<10 μg/L,电阻率稳定在18.2MΩ・cm。适用于质谱联用(如LC-MS/MS)、痕量有机物检测等高精度实验,能避免杂质对检测信号的干扰。
三、储存与使用的注意事项
制备好的纯水若储存或使用不当,易再次污染,需重点关注以下几点:
1.管路与仪器维护:实验管路需定期用纯水冲洗,避免残留样品或洗涤剂污染;HPLC、GC 等仪器的流动相储罐需每周清洗,防止微生物滋生。若长期不用,需将管路内的水排空,避免藻类生长。
2.使用前验证:实验前测纯水的TOC和电阻率,若指标异常,需检查制备系统的紫外灯寿命、离子交换树脂状态,及时更换耗材。
四、总结
有机物分析用水的质量直接决定实验结果的可靠性,需从“指标控制—制备工艺—储存使用” 全流程严格管理。常规分析可选择反渗透+紫外氧化工艺,高精度分析需升级超纯水系统;同时,需注意维护及使用前验证,避免二次污染。只有将用水质量控制落到实处,才能为有机物分析提供准确、可靠的实验基础,助力科研与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。
-